发布日期:2025-04-10 21:21 点击次数:87
我们在军事文献中,经常可以发现某某战役中的双方伤亡数字,比如《亮剑》李云龙找赵刚“借”俘虏时,就特别说明晋西北带出来的老底子已经只剩五分之一,那就是肯定统计过伤亡总数。同时战役中还需要统计敌人的伤亡情况,所以部分军事爱好者一定认为股票上市的条件有哪些,这个数字是战后通过清理战场得出的,其实并不准确。
从1947年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开始,人民解放军开始与敌人进行大兵团会战,战役规模越打越大,军政统计逐渐正规化。对我军来说,每次战役过后伤亡数字的统计都执行“逐级上报”的原则,以便野战军司令部能够掌握各部队的战斗力情况,在这方面“打埋伏”是要被处分的,因为会误导野司首长的判断。
比如济南战役中,华东野战军共歼敌84000余人,自身伤亡也达到了26991人。注意细节可以发现,一般而言,我军对自己部队的伤亡统计比较准确,可以精确到个位数,而对歼敌数字则只能近似到千位数,这里面是有讲究的。
展开剩余70%我军具体的做法是,当战役结束转入休整后,每个班要向排里汇报伤亡明细,排里再向连队报告,一般到连队级别就会出具书面战斗报告(连以下没有文书,有文化的太少)。然后逐级汇报到营、团、旅(师)各级指挥部,最后由各野战纵队汇总后上报野司。
例如前述济南战役中。华野担任主攻的九纵伤亡9806人,十三纵伤亡5907人,十纵伤亡4601人,都是各纵队自己上报的,上述数字与伤亡总数之差,当然就是其它助攻以及地方部队的伤亡。可以看见,都是精确到了个位数,还是比较真实客观的,当然,这个数字肯定不是100%精确,如此大规模的战役,个别特殊情况难免发生。
举个例子,某连在战斗中临时补充一个解放战士,却在攻城战斗中牺牲了,而在部队战前的编制中并不包括这名解放战士。那么战后如果列入战斗减员当中,在统计时必然造成细微误差,但总体上出入不大。
这是因为我军不光有严明的纪律,还涉及到战后补充兵员的问题,部队在休整期间的重要工作就是补充缺额,以保证下一次战役的战斗力。补入的新战士包括翻身农民、地方部队升格和解放战士三大来源,以及康复归队的轻伤员,而补充的数量可是由野司直接掌握和统一分配的。 也就是说,如果某纵队瞒报伤亡,后果就是无法得到足够的补充,那么吃亏的就是自己。
虚报伤亡在我军更不可能发生,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,不是用来扯皮的。 并且,如果某纵在战斗中出现不应有的严重伤亡,说明部队长的指挥存在问题,那是要被处分甚至撤职的。
而对敌人伤亡数字的统计就比较麻烦了,首先是国军有吃空饷和部队缺额严重的顽疾,在他们部队花名册上的数据完全不靠谱,所以计算起来很困难。比如某团编制人员2000,被全歼后生俘500,肯定就是毙伤1500人吗?这事谁也说不准,天知道该团实有人数是多少。
济南战役的战果统计中,毙伤敌军数量是22423人,另有吴化文部20000余人起义,余皆被俘数量,其中俘虏王耀武以下将官23人。客观的说,只有23这个数字才能是完全准确的,因为将官比较显眼,哪个部队抓到一个都会认真上报与核实,其它数字都会有些误差。
清理和打扫战场是肯定的,发动战士和群众掩埋尸体也是必须的工作,但是如此广袤的战场,漏计或者找不到尸体的事情在所难免,有一定误差也是合理的。通常情况下,我军官兵没有生还却又找不到遗体的情况,会列为“失踪”。 但是国军就没法列“失踪”了,空额、逃跑、开小差、战伤后死亡都有可能,最关键的是,根本不知道他们战前的准确兵力数字,只能近似和尽量估算罢了。
发布于:天津市